1.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想要看起来气色是红润的,脸上没有斑斑点点的。关于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以及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的呢,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中医人体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的特点等问题,猫扑健康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是怎么开展出来的

  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想要看起来气色是红润的,脸上没有斑斑点点的。

  而且是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时候,那么往往是要求这个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健康的,而且是顺顺利利的。

  一旦有气血运行的时候出现障碍的问题的话,那么往往是危害很大,就会有疾病出现。

  五脏心,位于胸中,推动全身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对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等有重要作用。

  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有光泽,心慌气短则心神不宁,心气虚弱时易产生六神无主的恐惧情绪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掌管体内之气与体外之气。

  其作用一是体内调节,二是内外交换,将津液和食物的精华布散全身,排出体内浊气;吸入清气,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将水液下逆,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而布满全身。

  鼻和喉相通而联于肺是肺的门户,常说肺开窍于鼻而涕源于鼻,肺有异常可反映到鼻涕上,肺虚弱时易产生忧悲情绪。

  脾,位于中焦与胃以膜相连。

  其作用是帮助胃将食物运化为精华,经脾运达全身以营养五脏六俯;脾的运化作用主要在于脾气,脾气以上升为主,将食物精华上输至心、肺、头部,经心、肺作用化作气血营养全身;统帅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以防溢出脉外。

  脾气健壮则肌肉丰满,四肢有力,食欲旺盛;脾气虚弱则出现思虑过度,唾液减少等。

  肝,位于肋部。

  其作用调理全身气血,帮助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意志,负责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分配。

  肝血充盈则四肢灵活有光泽,其经脉上连目,所以中医讲肝开窍于目。

  怒伤肝,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

  肾,位于腰部,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从阴阳角度讲,对人体脏俯起滋养濡润作用的叫肾阴,对人体各脏俯起推动温热作用的叫肾阳。

  这两者为各脏俯阴阳的根本,主宰整个水液的代谢,有纳气作用.肾气充盈则两耳及两阴(前阴为尿道外生殖器,后阴为肛门)健壮。

  六腑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内所藏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

  胆气豪壮应变善断,胆汁注入小肠助消化。

  胃,位于中焦,上口为喷门接食道,下口为幽门通小肠。

  所吃食物经食道容纳于胃,在经胃腐熟下传至小肠,其精华经脾运化而营养全身。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平接阑门与大肠相连,盛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容器作用。

  在就是食物在小肠中缓慢下输,可使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

  它分清别浊,精华吸收经脾运化全身;残渣下输大肠形成粪便,剩余水液经肾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

  大肠,位于腹中,上端阑门与小肠连接下端接肛门,将食物残渣下传吸收部分水液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位于下腹,用于存储排泄尿液。

  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肾气通过三焦布善全身,三焦也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上焦为膈以上的心肺头部,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脾胃部分,下焦为脐以下的肝肾大小肠膀胱和阴部。

中医的气血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提升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而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而气血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故气血与脏腑等组织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一、气

  1、 气的基本概念

  这里的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既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有两种形式:一是聚而成形的,如脏腑、形体的。

  二是无形的,呈弥漫状态,在体内流动不息,如体内的宗气和元气等。

  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2、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个脏器、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生成。

  所以,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好,机体生理功能就正常,气的推动作用弱,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等脏腑经络功能减弱,血行瘀滞、水湿停聚、浮肿等异常现象。

  (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温暖,祛除寒湿,气的温煦作用好,就能使人保持体温恒定,若温煦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四肢怕冷,脏腑功能减弱,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功能都会受影响,机体失于温煦之寒象。

  (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就下降,容易招致各种疾病的侵袭,人体出现亚健康现象也是气的防御作用明显低下的表现。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具体表现在: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血液、精液等,控制分泌和排泄,不使其无故流失;固护人体内各脏器不移位,不下垂。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就会造成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腹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固摄与推动相互作用,共同控制和调节机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和排泄。

  (5)气化作用:气化主要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生理效应。

  如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

  津液经过代谢,化生为汗液和尿液。

  饮食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化为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如气化作用减弱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代谢。

  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人的代谢功能就会变得不正常。

  3.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且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

  如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各脏腑之间的生理活动,都是依据不同的气机运动完成的,由此构成了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升与降,出与入是相互作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阳,降阴,吐故,纳新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4.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之气循行于全身,无处不到。

  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的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元气:又名“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与分布:元气是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至 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2)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 功能。

  元气充沛,生命活动就旺盛,元气虚弱,机体就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中气在胸中聚积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1)生成与分布:宗气是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相 互结合化生而成的。

  宗气聚积在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沿咽喉循行,下蓄于丹田,沿足阳明经循于足部。

  2)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故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有关,所以 一般声音洪亮的人,都被称为宗气足。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故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听力、视力,心脏的搏动节律是否正常均与宗气有关。

  (3)营气:营气是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富有营养在脉中运行不息,故称为营气。

  营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为阴,故又称“营阴”。

  1)生成与分布: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最富有营养的精华部分化生而成的。

  充盈在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2)主要功能:一是化生成血液,二是营养全身,为脏腑经络等全身器官生理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1)生成和分布:卫气主要是有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与营气相偕而行,卫气经肺的宣发,行于经脉之外,皮肤、肌肉之间,散布于胸腹。

  2)主要功能:一是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侵入人体;二是温煦作用,保持人体体温恒定,是气温煦作用的具体表现;三是调节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和内环境的平衡。

  当卫气不足时,人的肌表的防御作用减弱,机体就容易受外邪侵袭,出现自汗等病变。

  二.血

  1.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必须在脉管内有规律的循行,才能充分发挥营养和滋润的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人们吃进去的食物是由胃腐熟和睥的运化,成为水谷精微,然后再经脾的升清输布至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再经过肺的气化作用,注入脉中,化为血液。

  2.血的生理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全身脏腑,器官组织只有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等。

  血的营养滋润作用好,人就显得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滋润有华,人的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显得精神饱满,十分健康。

  血虚就会出现:头昏目眩、面色苍白、微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端或肢体麻木,行动迟缓等。

  (2)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足能充养脏腑,器官,人的精力充沛,神智清晰,思维敏捷,感觉灵敏,活动自如。

  血虚则精神衰退、多梦、健忘、失眠,严重血虚者还可神智恍惚、惊悸不定、昏迷或神智失常。

  3.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

  血要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脉管系统要保持完整性和通畅;二是全身各脏腑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肺,肝,脾,四脏的功能特别重要。

  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

  如心主血脉,心脏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将血推动在脉中循行,然后将血送至全身,发挥濡养作用。

  肺朝百脉和主宗气,肺的功能正常,能调节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脾主统血,脾的健运,可以统摄全身血液不外逸;肝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肝的功能正常,对血液的运行将起到主要作用。

  四个脏器的功能互相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如心、肝、脾、肺有不同的功能异常,就会出现血液流速减慢、血瘀、出血等不正常现象。

  三、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将食物中的营养转化成血的过程,离不开脏腑之气的气化作用,故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条达共同作用完成的,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脏腑的气机逆乱,血随气升,则出现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或血随气陷,甚至可出现崩漏。

  (3)气能摄血:气对血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这个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的。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如血不能运载气,则气浮无根。

  所以,当大出血时,气亦随之涣散了。

  (2)血能生气:血提供营养给气,使气保持充盈,若血虚时,气也就衰竭了。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

  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

  精能生髓,髓能化血。

  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

  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

  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

  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

  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

  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

  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

  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

  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

  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

  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

  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猫扑健康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