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管理

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

  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赤白下痢是在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术语,也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关于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以及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赤白久痢是什么意思,赤白痢是什么病,什么是赤白痢疾,赤白痢疾是什么原因等问题,猫扑健康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

赤痢和白痢是什么意思

  赤白下痢是在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术语,也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

  赤白下痢属于痢疾,是一种因为暑湿、疫毒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再出现这种健康问题的时候,会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

  一、什么是赤白下痢

  赤白下痢是中医术语,又叫赤白痢,是痢疾证的一种证型。

  它是由暑湿、疫毒之邪侵袭肠胃,致使湿热郁蒸,气血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化为脓血的一种痢疾证。

  其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二、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苔多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症见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溺短赤,脉滑,苔黄腻,或可见恶寒发热。

  若兼表邪,恶寒发热、头痛,用荆防败毒散,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

  如偏于气滞、食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较甚,宜用枳实导滞丸。

  与体会婴幼儿湿热痢的治疗原则与成人基本相同,均以清热利湿为法。

  单纯的药物治疗,因小儿用药不便,且有苦寒败胃之嫌,如清吴鞠通《瘟病条辩、解儿难》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故取而代之的推拿疗法,不仅简便宜行、疗效可靠,而且易于被患儿接受,对婴儿幼儿湿热痢有积极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体质特点,湿热痢的治疗虽以清热利湿的驱邪方法为主,担应时刻顾护正气。

  对于体质壮实者,失补后清、俾正复以助驱邪:或视其病情,扶正与驱邪并复,清法与补法兼施,以达清不伤正、补不留邪之功、且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体质与病情,权衡二者之间的主次轻重,区别对待。

痢疾是什么症状

  痢疾分证

  痢疾分证,有白痢、赤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1.白痢:湿胜于热,邪伤气分,其症痢下粘腻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后重,胸腹痞闷,溲行色白或黄,或称湿痢。

  2.赤痢:热胜于湿,邪伤血分,其症痢下物为黄赤色,或纯赤色,或如鱼脑,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热,烦渴引饮,或见高热,亦名热痢。

  3.赤白痢:湿热蕴积,气血两伤,其症赤白杂下,状如鱼脑,腥臭异常,烦渴,腹痛,脉濡而数,亦名湿热痢。

  4.噤口痢:下痢赤白,呕逆,不能纳食,胸脘痞闷,神疲乏力。

  多因湿热不化,壅塞胃口,或秽浊阻隔胃脘而成。

  5.休息痢:正虚邪陷,留连肠胃,痢久不愈,屡发屡止,神气疲惫,面色萎黄,形羸无力,脉象细弱。

  检查措施

  急性病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贫血。

  典型病人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以及吞噬细胞,不典型者只见少许白细胞。

  挑选有脓血的大便易得到阳性结果。

  x线及乙状结肠镜可用于慢性菌痢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

  在流行季节有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考虑本病。

  在

  腹泻

  夏秋季节,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脉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

  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内、外疾病,以防误诊。

  应注意与下列各种疾病相鉴别: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

  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

  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②沙门氏菌肠炎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

  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③病毒性腹泻多见于2岁之内儿童。

  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④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⑥出血性小肠炎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

  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⑥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

  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

  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⑦霍乱与副霍乱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⑧肠结核 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7发病机理

  本病以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内、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溃疡。

  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中毒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内脏器官(如脑、肝、肾及肾上腺等)出现水肿。

  当人抵抗力降低时,痢疾杆菌经胃进入小肠大量繁殖,有些死亡了的细菌释放出内毒素,刺激肠壁使其通透性增加。

  被吸收到血流的毒素,最后可从结肠粘膜排出,使结肠过敏和引起粘膜损害,在此基础上,痢疾杆菌和肠道其他细菌在粘膜表面和粘膜下繁殖,进一步产生破坏作用,引起炎症反应。

  发病的初期,痢疾杆菌分泌的内毒素和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末梢,而引起肠管痉挛、肠蠕动增加、肠壁吸收水分减少以及肠壁血管浆液渗出,并出现腹泻;此后,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大量粘液及纤维素渗出,最后形成溃疡、出血,才出现粘液脓血便。

  8传播途径

  食物型传播:近年来食物型暴发较以往多见。

  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在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布丁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

  带菌的厨师和用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做凉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若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被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未经消毒饮用,常是引起菌痢暴发的根源。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这种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9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

  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

  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

  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⑤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西医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

  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

  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

  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

  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

  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

  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脑水肿: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哌酸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

  一般为5-7天。

  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⑦痢特灵即呋喃唑酮。

  该药对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细菌间也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后在肠道内浓度高。

  常用剂量成人每次为0.1~0.2克,每日口服3次。

  由于痢特灵的副作用较大,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现在较少应用。

  ⑧黄连素该药口服后吸收差,对痢疾杆菌作用强,故常用于菌痢的治疗。

  剂量为每次服用0.3克,每日3-4次。

  ⑨磺胺类该类药物口服较难吸收,故可用于抗肠道感染。

  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剂量为每次2片,每日服2次。

  [2]

  中医治疗

  1.湿痢疾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 芍药汤加减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

  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

  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

  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痢下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

  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证属湿重于热者,去黄芩、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运脾燥湿。

  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仙鹤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寒湿痢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 胃苓汤加减

  3.疫毒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

  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

  5、阴虚痢

  治法 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6.休息痢

  治法 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食疗

  ●黄芩、黄柏、炒地榆、炒仙鹤草各15克,炒山楂、炒麦芽各30克,车前草10克,白术30克。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完。

  主治菌痢。

  ●炒白术、炒山药各30克,赤石脂20克,罂粟壳10克,车前子(包煎)15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菌痢。

  ●石榴皮、地榆各50克。

  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菌痢。

  ●猪苦胆一个,绿豆适量。

  将绿豆装入苦胆内,待胆汁浸入绿豆后倒出,阴于口服,每日两次,每次10粒。

  主治菌痢。

  ●生姜9克、鸡蛋1枚。

  生姜捣碎打入鸡蛋相和蒸熟,空腹顿服,日 2次。

  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常用草药

  鸦胆子为苦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鸦胆子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壳取仁,以干龙眼肉及胶囊包裹吞服,或压去油,制成丸剂或片剂服。

  本品性味苦寒,归大肠、肝经。

  有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的功效。

  口服可用来治疗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及各型痢疾,外用可治鸡眼赘疣。

  根据前人治疗冷积久痢的经验,近代临床将之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

  口服,成人每次10~20粒,小儿每岁1~2粒,装胶囊吞服,每日3次,7~10天为1疗程,并用20粒鸦胆子研碎,加入1%小苏打液200ml,浸泡2小时,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对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有较好的效果。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鸦胆子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

  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白头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

  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等地。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叶黄时方可采收,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洗净泥土,晒干,生用。

  本药性味苦寒,归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临床常用来治疗热毒血痢,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可用治阴痒,即滴虫性阴道炎。

  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的效果。

  如治阿米巴痢疾,可单用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天为1疗程;病重者另用本品30~60g,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效颇佳。

  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的主要机理是:白头翁煎剂及所含皂甙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10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痢疾,应做到以下几点: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11相关疾病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

  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

  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遍及全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

  我国多见于北方。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大多为散发,夏秋季发病较多,偶因水源污染等因素而暴发流行。

  预后一般良好,与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是否及早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有关。

  暴发型患者、有脑部迁徙性脓肿、肠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等患者预后较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猫扑健康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